母嬰電商平臺發展的障礙
2018年09月28日
閱讀量:
自從國家二胎政策開放以來,許多資本家紛紛入局母嬰市場。本以為可以依靠人口紅利崛起的貝貝、聚美等母嬰平臺一一受挫,貝貝遭遇 “融資注水”“數字造假”等質疑;做母嬰一年的聚美優品,股價大跌。這似乎征兆著母嬰并不是一個靠人口紅利就能平穩發展的行業,其發展方向值得深思。
母嬰電商分為綜合母嬰電商和垂直母嬰電商兩大類。同行業之間存在很多惡性競爭,壓低產品價格,搞價格戰是常見的手段,這樣的結果不能解決當前母嬰市場中存在的問題,相反加劇問題的嚴重性。過去兩年時間里,風頭正勁的母嬰電商行業開啟了大戰模式:價格戰、營銷戰、廣告戰接連不斷,加上外國母嬰電商的涌入,母嬰市場這塊蛋糕越來越難咬了。
與此同時,母嬰市場線上奶粉紙尿褲等“標品”燒錢,加上母嬰市場供大于求,市場飽和、行業競爭等原因造成產品的毛利不斷下降。貝貝網CEO張良倫曾公開表示,貝貝在標品上是不賺錢的,靠的是75%的非標品來盈利。毛利下降、跨境商品稅率的增加,母嬰電商生存困難處境不容樂觀。
母嬰行業是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行業,某些母嬰產品問題頻發消磨了消費者對母嬰電商的信任。2017年網購母嬰商品質量抽檢結果顯示,母嬰產品有 81批次不合格,總體不合格率為27%。國內母嬰品牌商品陸續被查出產品摻假、不合格等問題,這無疑是給母嬰電商的致命一擊。對母嬰家庭消費者來說,品質為先,服務壓軸,產品質量是保證母嬰電商品牌能否存活的關鍵。
在產品供應鏈方面,由于消費者對國內母嬰品牌心懷顧慮。所以母嬰電商通常采取與國外品牌商合作形成供應鏈,整個供應鏈的整合過程十分繁瑣,其中一環出了問題都會給電商平臺帶來損失。一方面,每個地區的暢銷產品各不相同供應商不能通過實時的數據分析,貨品供應不上影響母嬰電商日常運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另一方面,復雜的供應環境會給母嬰電商平臺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帶來較大成本的挑戰。
三、燒錢補貼之爭遠去,資本寒潮來臨
近幾年母嬰電商一直受到資本愛戴,玩家一哄而上,投資人瞄準母嬰市場一擲千金。2015和2016年,母嬰電商的大部分戰場是瘋狂而血腥的,各家都在燒錢,吸引C端用戶流量,資本輸血稍稍沒跟上,就會被落下很遠,大有當年百團大戰,瘋狂補貼的架勢。
然而,近期“融資”等這些充滿誘惑的字眼逐漸退出狂熱的市場,直至母嬰市場逐漸走向冰點。資本寒冬的來臨,沒有錢就意味著對供應鏈的投入、營銷宣傳成本要減縮,這對于成本巨大的母嬰電商來說,意味著將會有一大批電商平臺因為資金鏈的斷裂而倒閉。
可以說,目前大部分渠道供應商的營銷對母嬰產品的專業度仍有欠缺,質量把關也不到位,供應鏈不夠深扎。但是隨著用戶消費觀念的升級演變,母嬰電商也將面臨用戶需求、業務模式、市場參與者等多方面升級,綜合電商、垂直電商、母嬰社區紛紛開始發力母嬰新領域。
文章均為奇跡mu私服專注網站建設,青島網站建設的青島網站建設公司原創,轉載請注明來自
http://www.avtb2063.com/faq/726.html